长江干流调查26日圆满结束。在8天的时间里,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名科考队员陈然和黄立新全程参与。参加长江江豚安徽段干流巡查后,他们分别负责芜湖黑沙洲分场和铜陵南夹江分场的巡查工作。分行的检查任务已于27日完成。其他没有参与下一步查江调查的科考队员将继续对鄱阳湖和洞庭湖流域进行调查。
调查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河段拍摄的江豚。科考队员张铭浩/摄
安石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二年级学生黄也参与了此次科研活动。根据考察船上观测人员的信息,她及时抓拍到了江豚的水上照片。“我们19号从江苏南京码头出发,第一天就看到了江豚。”黄对说:
它与视觉科学技术一起应用于科学研究。
虽然是第一次参加全流域科考,但陈然在铜陵淡水豚保护区长江段参加过多次长江江豚科考,江豚观测经验丰富。这次科考共有三名独立观察员,根据科考队的安排,他担任其中一个岗位。
独立观察员陈然在工作。
“独立观察者一般站在船上最高的平台上,视野更开阔。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前三名目测人员确认发现的江豚数量,并独立补充前三名目测人员遗漏的江豚记录。”据陈然介绍,根据当天的侦查任务,他们的工作一般是早上7点半开始,下午5点结束。为了保证观测人员的精力,他们每半小时轮换一次。
黄亚在拍摄江豚。
由于疫情防控,本次远征队员吃住都在船上。据介绍,为了保证检查的效率,他们的早餐和晚餐由岸上后勤人员配送,午餐由船上的方便面和自热餐供应。考察中,队员们吃苦耐劳极度乐观的精神也让大家记忆犹新。一天晚上,由于需要固定声学设备,队员们克服困难,选择用切割机等工具自行焊接固定声学设备,为第二天的科考及时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两只江豚已经适应了我们的环境。至于是否参与育种,下一步要对种群进行体检,对个体进行微卫星亲子鉴定。”陈然介绍,未来他们将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新出生的个体进行亲子鉴定,确定是否是新迁江豚的后代。他们对此也充满期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