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屏蔽“高考状元”排名,努力消除对分数的极端崇拜
几天前,全国高考的结果已经陆续公布。与往年一样,许多人将注意力转向了高分考生,尤其是所谓的“尖子生”。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对金字塔顶端的候选人分数采取了“屏蔽”措施。考生只知道自己在考试和整体排名中表现良好,但看不到具体的分数和排名。
作为此类措施实施的代表,北京市教委表示:“今年,我们将继续采取暂时不公布前20名考生成绩的做法,这不会影响他们的志愿填报和录取。当相关考生要求成绩时,他们将得到提示‘祝贺你在本市高考前20名中取得优异成绩’。云南和其他地方也采取了这种做法。”“高分筛选34”,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
虽然他们看不到具体的分数,但这些高分考生不必担心失去兴趣,因为他们的排名基本上可以被任何著名学校接受。地方当局采取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人们在高考中炒作优秀学生的概念,并响应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
多年来,社会舆论关注高考中的“尖子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传统。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第一学者”可以起到示范作用,鼓励更多的学生自我激励。然而,在现实中,对“第一学者”的过度追求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教育焦虑,甚至为个人创造了大量赚取“焦虑钱”的空间。日益过时的“头号学者热”不仅给一些高分考生带来麻烦,也不利于大多数考生健康心态的形成。它还可能加剧校际竞争,破坏教育公平。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必要为“顶尖学者热”降温。
[新闻自媒体]
每个地方只有一位“第一学者”。绝大多数考生都是高考路上的艰苦跋涉者。没有“第一书生秘籍”可以让人一步一步升天。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进入高中后一定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针对上述情况,教育部近年来在《关于做好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多次强调,“严禁以任何形式宣传、宣传和炒作优等生、高考率和高分考生”。在严格的禁令下,炒作高考高分生的气氛逐渐消失。相反,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些考试的获胜者。
本质上,“高分筛查”的技术手段只能治标,改变社会心态才能治本。在个别考生、教师和家长心中,高考状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分数的极端崇拜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失。只要这种心态持续下去,“顶尖学者”的投机活动仍有市场。
平心而论,尽管高考成绩非常重要,但它绝不是衡量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高考状元的地位并不是保证生活顺利的“金牌”。高考失败者也可以通过随后的斗争进行“反击”。如果我们不能纠正“唯分数论”和“高考第一等于人生成功”等顽固观念,即使我们采用“高分筛选”等技术手段,也很难保证没有人会玩投机的“边缘球”。
高考是一种选择性考试,但它并不一定意味着一种极其功利的应试教育,也不意味着“为王克敌制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高考,对培养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舆论不应过分赞扬高考状元,这也有利于培养年轻人的健康心态。
过分强调高考优胜者的优势可能会对高考生和其他苦苦挣扎的年轻人产生负面影响。高考优胜者值得掌声和鼓励,但与他们头上的“光环”相比,我们应该看到优秀人才的辛勤工作。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些有梦想但暂时受挫的年轻人。我们不应忽视他们的斗争,否认他们的价值。社会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成功或失败。
1b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