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这种情况,更能理解宁波“买房送户口”的良苦用心。
例如,2021年,宁波舟山港以12.2亿吨的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50强之首,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3108万标箱,成为继上海港新加坡港之后全球第三个成为“超3000万集装箱俱乐部”的港口。
同时,浙江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推进宁波舟山建设海洋中心城市。今年上半年,《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出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正式进入行动阶段。
宁波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源地。公开资料显示,宁波市民营制造业企业多达12万家,80%的规范工业企业为民营企业。这也为“民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1年,宁波人均GDP达到15.39万元,超过省会杭州,成为浙江首个人均GDP超过15万元的城市。
宁波没有特大城市,没必要遗憾。
换句话说,城市规模的划分取决于城市区域的人口数量,并不等于城市的综合实力。比如目前纳入特大城市的很多城市的常住人口和经济总量都远低于宁波。
但在通俗的理解中,一个城市的规模和档次必然与城市的综合实力直接相关。这就是宁波这个低调但实力不俗的城市没有入选特大城市的原因,让人感到意外甚至遗憾。
可见,宁波虽然没有晋升为特大城市,但也很少以特大城市的身份出现。在这方面,同样在特大城市中“不成功”的苏州也差不多,和慈溪一起进入型特大城市名单的昆山就是由其管理的。
之所以说“大城市有大城市”,是因为一个城市的城市人口统计与其行政区划直接相关。相对于很多一二线城市提前完成撤县设区,实现“无县”,宁波仍然下辖六区两县两个县级市,导致在人口统计上“吃亏”。其实除了慈溪,宁波余姚宁海都是全国百强县。
当然,宁波苏州相对分散的人口分布与其产业发展特点密切相关。因为宁波苏州是典型的制造业中心,制造业倾向于按分工分类,相对于高端服务业,对人口聚集的依赖不是很高。这两个城市都有很强的县域经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主业,各种开发区大量涌现,就是一个很直观的说明。
在这种背景下,宁波的“买房送户口”也可以算是对“抢人”的攻击。
从这几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应该说宁波表现不错。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2020年十年间,宁波常住人口增加179万,居浙江省第二位。但宁波人口占全省的比重有所下降,人口增量仅为省会杭州的一半左右,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
客观来说,宁波与省会城市相比,在“抢人”方面几乎没有先天优势。尤其是在浙江这个“共同富裕”的省份和长三角这个相对均衡的地区,宁波要建立绝对的人口竞争力并不容易。
现在,宁波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预示着要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更离不开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撑。然而,宁波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相对不足决定了它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招聘人才。
稳定的人才流动意味着城市发展的无限机遇和丰富可能。据信,根据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全面放宽300-500万人一类大城市人口落户限制”的要求
发表评论